唐 魏徵 諫太宗十思疏
臣聞求木之長者,
必固其根本;
欲流之遠者,
必浚(音:俊)其泉源;
思國之安者,
必積其德義。
源不深,而望流之遠?
根不固,而何求木之長?
德不厚,而 思國之治,
雖在下愚,知其不可,
而況於明哲乎?
人君當神器之重,
居域中之大,
將崇極天之峻,
永保無疆之休。
不念於居安思危,
戒奢以儉,德不處其厚,
情不勝 其欲;
斯亦伐根以求茂,
塞源而欲流長者也。
凡百元首,承天景命,
莫不殷憂而道著,
功成而德衰,
有善始者實繁,
能克終者蓋寡。
豈其取之易而守之難乎?
昔取之而有餘,
今守之而不足,何也?
夫在殷憂,必竭誠以待下;
既得志,則縱情以傲物。
竭誠,則胡越為一體;
傲物,則骨肉為行路。
雖董之以嚴 刑,
震之以威怒,
終苟免而不懷仁,
貌恭而不心服。
怨不在大,可畏惟人。
載舟覆舟,所宜深慎!
奔車朽索,其可忽乎?
君人者, 誠能見可欲,
則思知足以自戒;
將有作,則思知止以安人;
念高危,則思謙沖而自牧;
懼滿溢,則思江海而下百川;
樂盤遊,則思三驅以為度;
憂懈怠,則思慎始而 敬終;
慮壅蔽,則思虛心以納下;
想讒邪,則思正身以黜惡;
恩所加,則思無因喜以謬賞;罰所及,則思無因怒而濫刑。總此十思,弘茲九 德,
簡能而任之,擇善而從之,
則智者盡其謀,勇者竭其力,仁者播其惠,信者效其忠。
文武爭馳,君臣無事,
可以盡豫遊之樂,
可以養松喬之壽,鳴琴垂拱,
不言 而化。何必勞神苦思,代下司職,役聰明之耳目,
虧無為之大道哉?
唐 魏徵 砥柱銘
維十有一年,
皇帝禦天下之十二載也。
道被域中,威加海外,
六和同軌,八荒有截,
功成名定,時和歲阜。
越二月,東巡狩至於洛邑,
肆覲禮畢,玉鑾旋軫,
度肴亟之險,踐分陝之地,
緬惟列聖,降望大河。
砥柱之峰桀立,
大禹之廟斯在;
冕弁端委,遠契劉子,
禹無間然;玄符仲尼之歎,
皇情乃睠,載懷仰止,
爰命有司,勒銘茲石,
祝之。其詞曰:
大哉伯禹,水土是職。
掛冠莫 顧,過門不息。
讓德夔龍,推功益稷。
櫛風沐雨,卑宮菲食。
湯湯方割,襄陵伊始。
事極名正,圖窮地裏。
興利除害,為綱為紀。
寢廟為新,盛德必祀。
傍臨砥柱, 北眺龍門。
茫茫舊跡,浩浩長源。
勒斯銘以紀績,
與山河而永存。
孟子 萬章上
萬章曰:
「堯以天下與舜,有諸?」
孟子曰:
「否。天子不能以天下與人。」
「然則舜有天下也,孰與之?」
曰:「天與之。」
「天與之者,
諄諄然命之乎?」
曰:「否。天不言,
以行與事示之而已矣。」
曰:「以行與事示之者,
如之何?」
曰:「天子能薦人於天,
不能使天與之天下,
諸侯能薦人於天子,
不能使天子與之諸侯;
大夫能薦人於諸侯,
不能使諸侯與之大夫。
昔者堯薦舜於天而天受之,
暴之於民而民受之。
故曰:『天不言,
以行與事示之而已。』」
曰:「敢問:
薦之於天而天受之,
暴之於民而民受之』,
如何?」
曰:「使之主祭,而百神享之,
是天受之,使之主事而事治
,百姓安之,是民受之也。
天與之,人與之。
故曰,天子不能以天下與人。
舜相堯二十有八載,非人之所能為也,天也。堯崩,三年之喪畢,舜避堯之子於南河之南。天子諸侯朝覲者,不之堯之子而之舜,訟獄者,不之堯之子而之舜;謳歌者,不謳歌堯之子而謳歌舜。故曰天也。夫然後,之中國,踐天子位焉。而居堯之宮,逼堯之子,是篡也,非天與也。泰誓曰:『天視自我民視,天聽自我民聽。』此之謂也。」